pGL3-Basic 载体
基本信息质粒类型:启动子报告载体克隆方法:多克隆位点,限制性内切酶载体大小:4818 bp(查看载体序列)5 测序引物及序列:RVprimer3:CTAGCAAAATAGGCTGTCCC载体抗性:Ampicillin (氨苄青霉素)订购信息产品编号产品名称规格价格LM1554pGL3-Basic5ug质粒
1500质粒图谱
pGL3-Basic 载体原理机制
载体效应实验用牛血清白蛋白耦联二硝基苯(BSA-DNP)和卵白蛋白耦联二硝基苯(OA-DNP)制备载体—半抗原,观察载体在抗体产生中的作用。首先以BSA-DNP对小鼠进行初次免疫,然后分别用BSA-DNP和OA-DNP进行再次免疫,观察载体对抗DNP抗体产生的影响。结果发现,只有当初次和再次免疫时,半抗原耦联在相同的载体上才能产生抗半抗原抗体的再次应答。此作用被称为载体效应。载体效应实验证明了载体不是单纯起运载半抗原的作用,而是具有载体特异性。因此揭示了一个完全抗原分子,必须具有pGL3-Basic 载体决定基和半抗原决定基。并进一步证明了在抗体形成过程中存在有对载体特异性反应细胞,即T淋巴细胞为载体的反应细胞,对抗体产生起辅助作用;也存在对半抗原特异性反应细胞,即B淋巴细胞。
实验组初次免疫再次免疫抗DNP抗体
1 BSA-DNP BSA-DNP +++
2 BSA-DNP OA-DNP +
3 BSA-DNP+OA OA-DNP +++
抗体的特异性来自于B细胞膜表面Ig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,以致B细胞只能和其特异性识别的抗原结合并进行加工处理。但是作为T细胞依赖性抗原(Td-Ag),被B细胞或巨噬细胞加工后,只剩下一些MHC-Ⅱ类分子结合的抗原寡肽段被呈递给Th细胞,以产生反馈性的活化该特异性B细胞克隆的信号,并使B细胞分化成抗体分泌细胞。[1]
在一个完整的大抗原分子上与Ab结合的表位和与MHC-TCR结合的序列可能不同,与抗体结合的表位相当于半抗原部分与MHC-TCR结合序列相当于半抗原载体部分。从而显示出在Td-Ag中半抗原与载体效应发生的分子基础。
同样的半抗原与不同的载体偶联结合都可以产生相应Ab,但其辅助T细胞可以不用。特异性的抗体产生后,可引起一系列的免疫效应。
在免疫应答中,B细胞识别半抗原,并提呈载体表位给CD4阳性T细胞;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。故通过载体把特异的T-B细胞之间连接起来,T细胞才能激活B细胞,使B细胞分泌抗体。这就是载体效应。
本文链接: http://dnpint.immuno-online.com/view-675198.html